2025年中青年学者文旅经济研讨会:把握数智时代文旅经济发展新特征
2025年10月11日至13日,以“向新而行:数智时代文旅经济的新动能”为主题的2025年中青年学者文旅经济研讨会在福建武夷山成功举办。会议汇聚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及业界代表,围绕数智技术如何重塑文旅产业生态、激发文旅发展新动能进行了深度探讨与思想碰撞。
一、 洞察趋势:把握数智时代文旅经济发展新特征
文化与旅游作为“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其发展脉络深度嵌合经济社会变迁。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正加速重构产业生态,推动文旅经济迈入以“数智化”为标志的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精准把握时代特征,洞察未来趋势,已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前提。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文旅产业正步入一个由技术革新和社会转型共同驱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原一级巡视员周久财从宏观发展阶段切入,指出中国旅游业已从早期的市场驱动、投资驱动步入社会带动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文旅竞争模式更趋综合,主题化、平台化发展特征显著,文化与旅游正更深层次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李向民着眼文旅市场,进一步从消费演进视角提出文旅业态“三阶段论”:1.0阶段依赖门票、住宿、餐饮;2.0阶段拓展至票根经济等衍生消费;3.0阶段则核心消费“情绪价值”,标志着文旅消费内涵正从功能满足向情感体验深化。

在文旅新场景与新空间建构方面,沉浸式体验、线性文化遗产开发等新形态成为本次研讨会的关注热点。陕西中华文促会高级顾问兼研究院院长,陕文投集团、西影集团原董事长王勇通过“长安十二时辰”等项目,剖析了沉浸式文旅场景的商业逻辑,展示如何通过文化场景化、场景体验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必虎提出“可移动图书馆”的创新构想,倡导以万里茶道等线性文化遗产为纽带,打造行走的文化空间,推动跨区域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范式。
二、 路径探索:科技创新与业态融合激活新动能
数智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开辟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路径。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丰富了文化表现形式,更强化了内容感染力,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持久动能。然而,当前行业仍然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术应用与文化内涵失衡等挑战,产学研协同进程中仍存在诸多堵点,亟需系统梳理,打通关键环节。本次研讨会集聚学界、业界专家代表,通过案例分享与观点碰撞,逐步厘清技术落地、IP活化、场景建构等实施路径,为推动文旅产业从单点创新走向系统升级凝聚共识、指明方向。
在文化IP赋能与内容创新方面,多位与会者一致认为内容力是文旅价值的核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厉新建厉新建直指行业痛点,提出好资源不等于好内容,强调必须构建以资源景观为基础的内容产业生态。在开展旅游资源的分析整理工作时,除资源分类外,还应重点关注资源价值评价维度。在实操层面,上影元(上海)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授权事业部总经理张靖解析影视IP授权如何系统化赋能文旅场景,展现了从IP选择到衍生品开发的完整链路。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文创产品研发部副总监高璇以AR凤冠冰箱贴为例,演示了如何通过文物元素现代化转译,实现文化IP的活化与增值,为文博资源市场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龚玉武则从数字基础建设角度,分享了通过文物数字化采集、虚拟展厅构建与智慧导览开发,打破物理限制、活化馆藏资源的实践经验。

在技术应用前沿方面,AI、VR、机器人等技术正从概念验证走向场景化应用。EX机器人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李博阳聚焦智能机器人如何优化服务体验,分享了机器人在景区导览、文化展示中的实践成果,提出未来可拓宽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文旅场景的应用空间;宇宙猜想联合创始人才可以VR大空间作品《探秘海昏侯国》为例,结合海昏侯考古遗址相关研究成果,阐释在VR技术支持下的沉浸式叙事对文化体验场景的重构潜力;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文旅战略官陈力娜则提出“IP+数字科技+商业运营”的产业闭环方法论,强调优质项目必须兼具强叙事能力与高互动体验,才能形成持续的商业价值。福建省月映武夷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衷柏夷则从地方实践角度,分享了武夷山通过沉浸式演艺与自然文化场景深度融合的创新经验,展示了如何以特色演艺活化地域文化、提升游客体验的落地路径。
这些学理探讨与实践案例相互印证,共同勾勒出“技术赋能—内容增值—场景延展”的系统化发展路径,为破解产学研协同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支撑。
三、 市场聚焦:消费变革与社群传播驱动产业升级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供需良性互动是未来文旅市场发展的核心逻辑。当前,以Z世代及α世代为代表的新消费群体持续崛起,他们不仅具备全新的消费理念,更通过消费行为引领市场风向,催生出规模更大、需求更多元、体验更个性化的文旅消费市场,这对文旅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精准洞察消费变迁,理解并引领基于文化认同的圈层消费,成为突破传统市场局限的关键路径。本次研讨会聚焦消费端变革,从需求变化与文化圈层构建维度展开探讨,为文旅产业找准创新方向、实现供需高效匹配提供可落地的思路与路径。
一方面,学界与业界正加强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厉新建从理论层面,提醒文旅行业必须重视旅游需求的深层变化,建立以体验为核心的发展逻辑。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康化则聚焦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了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式,强调需依靠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更强劲的新动能和更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模式,实现从文化数字化到数字文化化的跃迁。

携程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鹏飞从实践层面,通过入境游大数据,分析了入境游客的消费偏好与趋势,为优化入境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产品体系提供了实证支撑。另一方面,新消费群体通过个性化消费行为积极建构文化身份,由此催生出强大的社群力量,推动基于文化认同的圈层传播成为重塑文旅营销模式的关键。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卢雅君通过解析兴趣社群的传播逻辑,展现了如何通过构建内容生态实现从线上传播到线下体验的价值闭环。这些探讨共同指向文旅产业正从供给主导迈向需求驱动的新阶段,理解圈层文化、创新体验价值将成为把握未来市场的关键。
四、 实践赋能:智力资源对接地方发展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智力的意义在于服务发展。本次研讨会突破就理论谈理论的窠臼,着力推动学术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通过发布文旅经济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分享前沿实践案例、开展地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促进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了从学术场到实践场的贯通路径。
一是以系统性知识成果推动行业参考体系化。研讨会发布的多项标志性成果,为文旅领域提供了层次分明的知识支撑。其中,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推出《2025年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创新应用教学案例》,聚焦智慧文旅全链条,为行业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前沿范本;杭州师范大学与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联合编著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鉴(2023)》,系统梳理了年度政策脉络与市场动态;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与新华网联合发布的《中国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5)》,则通过多层级指标体系,为相关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二是以针对性战略咨询助力地方发展精准化。会议特别设置武夷山“十五五”文旅高质量发展研讨环节,邀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马峰,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戈双剑,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范周等十二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围绕数智赋能、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等关键议题,结合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独特禀赋展开深度把脉,为当地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五、 未来展望:人才培养与理论构建
面向未来,高质量人才与前沿理论建设是支撑文旅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石。本次研讨会高度聚焦中青年学者的成长需求,着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通过专题研讨与深度对话,与会者一致认为,未来应持续强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学科交叉建设,推动学术交流向更深入、更贴近产业实践的方向发展,为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筑牢智力根基、凝聚创新力量。
一方面,要构建中国自主的文旅知识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在闭幕圆桌讨论中,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钟雅琴,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业红等专家一致认为,必须加快建立扎根中国大地、融合数字技术的文旅理论框架。他们强调,当前亟需培养一批既深谙文化旅游发展规律,又掌握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激发中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强化学术与实践的连接。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范周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研讨会始终致力于为中青年学者搭建成长平台,鼓励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会议期间,50位中青年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文旅消费新场景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现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文旅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研讨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主办,清晰勾勒出数智时代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图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文化内涵和IP价值为灵魂,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通过业态融合、场景创新、精准营销和人才培养,系统性地推动文旅产业向高质量、沉浸式、情感链接和价值共创的方向发展。研讨会形成的共识与建议,将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文旅经济创新路径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